学校首页|首页|部门设置|科技政策|科技平台|科技团队|技术转移|校科协|科技党建|学术道德|学校学报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科技平台>>省部平台>>正文

 

省部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简介
2021-09-08 14:45     (点击: )

序号

平台名称

成立时间

主管部门

所属单位

1

基础设施防护和环境绿色生物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2017

天津市科技局

土木工程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共建

2

天津城建大学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与智能建造技术中外联合研究中心

2020

土木工程学院、控制与机械工程学院共建

基础设施防护和环境绿色生物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介绍

我校与悉尼科技大学联合建立“基础设施防护和环境绿色生物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2017 12月获批成为天津市第三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这是我校首个省部级国合基地。悉尼科技大学 HuuHao NGO教授、吴成清教授为联合研究中心主任。 HuuHao NGO教授负责和推动国合中心环境绿色生物技术方向的建设和发展。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的成立有利于提升我校科技创新平台国际化水平,加强天津城建大学与世界各国学者在环境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推动我校环境学科发展。实验室面积4000多平米,仪器设备1119台,其中4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20余台。设备与条件位居国内一流水平,在环境污染物的识别与表征及已知污染物的定性、定量方面具有完善的仪器配套及专职人员队伍。从2017年以来,联合研究中心在学校“十三五综投”支持下购置了拉曼光谱仪、离子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微芯片电泳系统、BET比表面积测定仪等大型仪器共计554.2万,实验室房间提升改造共计80万元。

科技研发方向:

1. 新型污染物微生物降解技术、好氧/厌氧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生物吸附技术、新型高效脱氮除磷技术、废水生物强化处理技术、新型生物废水处理耦合技术等。

2. 生物电化学系统(微生物燃料电池、微生物电解电池)、废水除磷回收技术、强化污泥厌氧消化技术等。

3. 可持续工业生物处理系统的设计与生物评价方法研究。

通过本平台取得的成果包括18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8项),32篇高水平SCI论文以及8项联合研发项目。联合研发项目包括: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折纸结构极其超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吸能特征研究;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移动车辆荷载作用下的桥梁结构损伤分布式识别方法研究;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地聚物基超高性能混凝土结构抗爆抗高温性能试验与模拟;④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大区域污染协同治理基础之新型大尺度数据环境多介质模型研发和京津冀地区污染迁移转化规律解析研究;⑤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大型结构复杂荷载下磁流变弹性体智能隔膜试验研究;⑥天津市创新平台项目,天津城建大学新型废水生物处理技术中澳联合研究中心建设;⑦天津市创新平台项目,天津城建大学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抗爆与抗震综合防护技术中澳联合研究中心建设;⑧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地质聚合物基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提升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天津城建大学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与智能建造技术中外联合研究中心介绍

平台依托天津市土木工程一流学科、天津市重点实验室以及斯威本科技大学智能基础设施和数字建设中心等,拥有一支以国家高层次人才、天津市特聘教授、杰青等为骨干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具有完善的结构、材料实验设备,总资产近1.7亿元。聚焦高性能工程材料及智能建造技术,开展协同攻关及人才培养,力争在地聚物基高性能混凝土、石墨烯混凝土、3D打印性能混凝土等新型材料/结构设计,及相应工程装配式、自动化建造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在新型高性能材料研发与应用、工程装配化、自动化与智能化快速建造技术等土木工程国际前沿领域开展合作研究,以求解决蕴涵其中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正逐步建设具有良好软硬件条件的国际合作平台,以缩小与国际尖端水平的差距,促进土木工程设计建造技术更新换代;逐步提升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的国际化程度,加大国际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提升联合研究中心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研发新型高性能土木材料与智能建造技术:

1)优化地聚物超高性能混凝土制备工艺及生产设备,提出地聚物超高性能混凝土新型结构体系,形成一套完备的地聚物混凝土研发与生产综合产业系统;

2)建立精准预测石墨烯混凝土收缩徐变效应的理论模型,深入探索石墨烯混凝土的微观力学性能,形成基于分子动力学的石墨烯改性混凝土胶凝材料的传输特性理论;

3)优化设计3D打印混凝土性能,开发适合3D打印混凝土的模型参数和算法,提出3D打印混凝土结构的综合性能评价方法,最终形成集设计、仿真模拟、制造和评估为一体的3D打印混凝土综合体系:

4)提出耐候钢大气腐蚀演化过程的模拟与预测方法,建议海洋大气中应力作用下耐候钢锈层临界开裂应力值,推动耐候钢在沿海高盐潮湿地区的工程应用;

5)提出数字孪生驱动的预制构件智能制造系统运行监测与动态调度方法,建立装配式建筑现场装配建造、预制构件生产和物流运输作业的多维资源调度模型,并提出建造资源调度和建筑土木工程全寿命管理关键技术;

6)提出装配式建筑机器人软硬件的设计以及三维雷达、机器视觉、编程算法等的集成方法,构建用于构件智能制造、智能施工的智能装备健康监测和全生命周期运行维护管理平台。

平台依托天津市土木工程一流学科和多个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已形成一支年富力强、专业精深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团队总人数42人,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8人,讲师20人,留学归国人才15人。包括国务院特贴专家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青年学者1人,以及天津市131第一层次人才、天津市青年拔尖人才等各类高层次人才10人。

天津城建大学全力支持平台建设,为团队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足额经费匹配,十三五期间已投入综合配套资金近2000万元,十四五期间计划争取中央支持地方投资 5000万元。学校人事、科技、后勤等诸部门也将全力配合,为平台团队建设提供全面的人力、物力保障。提供实验室、学科共享仪器设备及所需特殊仪器设备。在学科经费分配中优先满足平台科研需求,督促后勤处、基建处等部门积极配合,加快与平台相关实验室建设。

关闭窗口

 

天津市西青区津静路26号现代教育中心 邮政编码:300384 科技处邮箱:kyc@tcu.edu.cn 电话:022-23085032

科技处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