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首页|部门设置|科技政策|科技平台|科技团队|技术转移|校科协|科技党建|学术道德|学校学报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重要科技信息>>正文

 

2021各省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科技创新转化蓝图
2021-01-30 16:11     (点击: )

近日来,全国各省市两会相继召开,2021政府工作报告也纷纷出炉。在各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不约而同地将加强科技策源能力,建设技术创新平台,支持成果转移转化作为了2021年的政府工作重点,以此来响应国家的“十四五”规划。以下为部分省市政府工作报告中节选的关于科技创新、技术转移转化方面的工作重点与规划,希望能管中窥豹,共同来展望2021年中国的科技蓝图。

北京

北京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全力建好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持续推进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前瞻布局新一批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做强战略长板,力争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光电子、生命科学等领域持续占先。

强化创新核心地位,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服务和支撑科技强国建设。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更大力度推动“三城一区”融合发展。建设国际一流人才高地。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坚持以数字经济为先导,深入实施“五新”政策,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应用千兆固网、IPv6,新增5G基站6000个,建设基于区块链的可信数字基础设施,加快人工智能算力算法数据一体化开放服务平台建设,统筹谋划卫星互联网、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节点建设。

河南

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国家超算郑州中心的算力支撑作用,在精准医学、生态保护、装备制造等8个领域实施10项以上超算创新生态专项。加快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拓展绿色高产高效农作物新品种、大马力无人驾驶拖拉机等创新成果应用。加快超短超强激光平台等项目建设,重点在地下工程装备、光通信、诊断检测、高端轴承等优势领域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平台集群。推动黄河实验室建设,在黄河生态保护修复、水沙科学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发挥好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作用,推广“研究院+创新平台+合作项目”运行模式,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转化通道。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原始创新,自主布局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智慧矿山成套装备、小麦新品种选育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提升产业链创新整体效能。

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强化郑洛新自创区龙头带动作用,用好20条支持政策,在全省有条件的地方复制推广,做实“一区多园”,放大自创区的集聚效应。推动中原科技城、郑开科创走廊等创新功能区综合开发,促进新兴业态集群发展。推动高新区创新提质发展,探索异地孵化、飞地经济、伙伴园区等多种合作模式,带动区域经济和科技一体化发展。积极对接创新优势区域,深化与知名高校院所合作,推动上海药物所河南中药创新研究院等项目落地,开展创新资源共享、科技联合攻关和科技成果协同转化,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完善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奖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扶持政策,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等制度,加快科研院所改革,赋予科研人员更大人财物支配权。完善柔性引才机制,鼓励各地在人才管理、引进培养、评价激励等方面拉高标杆,敢于创新,以贡献为导向,在荣誉称号、科研经费、住房保障、子女就学就业等方面出台更有吸引力的激励措施。推动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成投用,引育一批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创业孵化载体。实施培育创新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力争新培育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遴选100家本土“瞪羚”企业。

广东

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对标全球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等先行启动区以及南沙科学城联动协同发展区。高水平打造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平台,做强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优化实验室体系,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提升10家省实验室建设水平,加大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省实验室支持力度,新建和改扩建一批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加快东莞散裂中子源二期、江门中微子实验站、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等建设,打造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大基础研究力度,强化应用基础研究主攻方向,积极参与国家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争取在信息光子、新材料等领域启动新一轮部省联合重点专项。深入实施“广东强芯”行动,加快在集成电路、工业软件、高端设备等领域补齐短板。精准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粤港粤澳科技创新联合资助计划,瞄准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生命健康、种子科学等前沿领域加强研发攻关,加快培育未来产业。

支持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支持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组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壮大产业链核心企业,培育具有高成长性的未来型企业。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建设,新筹建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高新区“一区一特色”行动,加快推动国家级高新区地市全覆盖。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以“高精尖缺”为导向,培育引进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完善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机制。实施孵化育成体系“双千计划”,开展创业导师倍增行动,加大金融支持创新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规范科技伦理,加强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建设。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江苏

加强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完善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机制,加快解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卡脖子”问题。

加大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力度,提升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引领功能,大力支持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成果向产业转化。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大力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

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布局前沿技术、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发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人才培养引进体系,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浙江

加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谋划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升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创新水平,组建甬江、瓯江等省实验室。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实施“5G+工业互联网”工程,形成量大面广的新技术融合应用场景。

全面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大力实施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推动标志性产业链做长做宽、做优做强。推进产业数字化,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实现中国质量奖零的突破。新增单项冠军企业20家。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安徽

加强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提升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功能。建成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一期工程。大力推进国家实验室争创。加快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合肥先进计算中心,推进合肥先进光源、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等预研。建设未来技术综合研究基地。加快能源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设,组建大健康研究院、环境科学研发平台。稳定运行和发展“一室一中心”,组织实施500项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突破一批核心技术,把更多创新链、产业链的“根”扎在安徽的土地上。

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领域,统筹推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促进更多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积极在有条件的市布局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加快构建科技研发、技术熟化、产业孵化、企业对接、成果落地的完整机制。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发展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组建一批政产学研用金一体化新型研发机构。提升安徽创新馆运营水平,全省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0%以上。建立健全“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支持政策,构建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支持平台,努力让安徽成为创新动能成长壮大的肥沃土壤!

打造创新愉快的人才发展生态。健全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激励机制,完善首席科学家、岗位管理、科研人员股权激励、柔性引才等制度政策,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努力使各类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扶持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健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服务体系。加强联系服务专家和优秀人才工作,实行外国人才签证全流程在线办理,构筑起海内外英才向往汇聚的强大磁场。

上海

全力强化“四大功能”,持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能级。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着力提升要素市场国际化水平、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和航运服务能级,持续提高全球资源的集聚浓度、链接强度和辐射广度。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上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倍增,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大力推进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治理数字化。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好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流通。

关闭窗口

 

天津市西青区津静路26号现代教育中心 邮政编码:300384 科技处邮箱:kyc@tcu.edu.cn 电话:022-23085032

科技处 版权所有